“不是孩子不要我,而是我不要他们”,
歌唱家于淑珍在接受采访时开玩笑的一句话,
让不少网友为之动容。
于淑珍自退休后没多久,
就和老伴搬到了养老院,让孩子遭受了不孝顺骂名。
如今已经是第18个年头了。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事实,是孩子们犯了什么错,
还是于淑珍另有什么想法?
展开剩余91%养老院的生活
1998年,歌唱家于淑珍宣告退休。
儿女们争着尽孝,然而于淑珍却突发奇想,
坚决要搬进养老院。
那是18年前,消息传出,外界议论纷纷。
有人觉得她儿女不孝,事业那么辉煌,晚年咋不去享福?
还有人猜她是不是跟家人闹掰了。
可这些说法,都离真相十万八千里。
她的儿子搞音乐,女儿工作踏实,逢年过节总带着家人来看她。
每次探望,她早早坐在大厅,眼睛亮亮的,
看着孙子孙女跑过来,笑得合不拢嘴。
她选择养老院,并非由于无人照料,
而是不愿儿女成天围着自己打转。
在一次采访中,她说过,因为丈夫在晚年的时候经常生病,
一生病儿女们都会从各地赶回来,日夜轮流看着,
她看着孩子们很辛苦,毕竟那时候儿女也都50多岁了,
所以她经常说,儿女有自己的日子,她也得有自己的活法。
她要搬进养老院,刚开始儿女们是不同意的,
说让他们去住养老院,这不是打他们的脸吗,
但是于淑珍却说,
“不是你们不要我,是我不要你们”。最终儿女们也同意了。
于是,18年前,她携同丈夫入住了这家养老院。
这儿的生活远比许多人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得多。
每天有固定的活动,自己不会做饭,
在这里吃饭有人管,身体不舒服有医生随时看。
她喜欢这种节奏,不用操心琐事,能把时间花在自己爱干的事上。
每天吃过早饭,她会去活动室,拿支毛笔写写字,
字迹不算多工整,但一笔一画透着认真。
下午,合唱团的活动她从不缺席,唱起老歌时,
嗓音里多了些岁月的味道,却还是那么暖。
2023年,她还跟着合唱团录了首《歌唱祖国》。
录歌那天,她站在麦克风前,声音虽不如年轻时清亮,
但唱到高音时,依然铿锵有力。
事业一路高歌
回过头看,于淑珍这辈子,走来也并不容易。
在1956年,她参加了天津职工的业余歌唱比赛,
她站上台,唱得全场安静。
厂长听完,觉得这姑娘是个苗子,推荐她去了天津歌剧院。
那年,她刚满十六岁,她抓住了这次机会,
就去了让她梦醒开花的地方。
天津歌剧院像个新世界,她从没见过那么多人,那么多乐器。
刚开始,她只是合唱团的小角色,站最后一排,低头唱。
可她不甘心,每天早上天没亮就去练嗓子,
晚上琢磨怎么唱得更有感情。
她的努力没白费,慢慢从合唱到领唱,再到独唱,舞台越来越大。
1979年,她给电影《甜蜜的事业》唱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歌声传遍全国,大街小巷都在放。
1984年,她站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一身长裙,灯光打在她脸上,
唱了四首歌,笑得从容又自信。
那一刻,亿万观众记住了她的名字。
她的成功,离不开家里人的支撑。
丈夫闫先生年轻时也是歌剧院的男高音,
嗓子好,模样俊。
可当她的事业越飞越高,他却选了退一步,干起了后台的活。
家里的大事小事,他一肩挑,孩子生病他守夜,辅导作业他来管。
于淑珍常年在外演出,回来总能看到家里的灯亮着,桌上摆着热饭。
闫先生从不抱怨,还总鼓励她多帮娘家。
她把工资寄给弟弟妹妹,他用自己的收入撑起小家,
笑着说,家里有他在,她只管发展事业就行了。
他们的儿子继承了艺术天分,搞音乐有模有样。
女儿性格温柔,工作上兢兢业业。
家里人关系好,逢年过节总聚在一块,热热闹闹。
但是不幸的是,2018年,闫先生走了,对她打击不小。
可她没让自己消沉下去,擦干眼泪,继续笑着面对日子。
她说,丈夫在时,他们一起走过好日子,
他走了,她得替他把日子过好。
如今,养老院的日子,她过得有滋有味。
每天清晨的早操,下午的合唱,让她觉得生活有奔头。
儿女也经常来看她,她的歌唱事业也在继续。
在2023年的时候,于淑珍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
她还时不时的参加一些文艺演出,
最近几年,还唱了《知否知否》,
2024年的时候还领唱了《掌声响起来》,
她的晚年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
结语
于淑珍,她用歌声唱出了时代的希望;
老了,她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的从容。
她的选择,也让很多人开始想,
老了以后,应该怎样生活,全取决于自己。
不是非得靠儿女,也不是非得守着老观念。
像她这样,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
或许才是晚年的另一种答案。
信息来源:
1、孙长根.中外名人教子艺术[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你看谁来了》栏目
信息来源:
1、孙长根.中外名人教子艺术[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你看谁来了》栏目
发布于:四川省股票杠杆哪个平台最好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