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港的夜晚显得格外宁静,
海浪轻柔地拍打着停泊的战舰,仿佛在轻轻摇晃着它们。
年轻的水兵们静静地依偎在波涛间,
在梦乡中绽放出甜美的笑容,似乎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海风缓缓吹拂,温柔地拂过他们的脸庞,
海浪轻轻摇摆,伴随着夜的宁静,
年轻的水兵们经历了多少辛劳与汗水,
如今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
让我们祝福这些英勇的水兵们,安然入睡吧……
展开剩余88%这首人人皆知、朗朗上口的军歌《军港之夜》诞生于1980年,曾在那个年代风靡全国,成为众多家庭喜爱的旋律。演唱这首歌的苏小明,也凭借其独特的嗓音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在问世初期曾遭遇诸多质疑和批评,直到当时的海军司令员叶飞出面支持,它才真正被全国认可和推广。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段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岁月,大陆的歌曲大多以歌颂领袖、歌颂祖国和革命新事物为主,作品强调政治性和战斗性,艺术表现较为单一,个性鲜明度不足,整体风格偏向严肃和正统。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通俗歌曲如同一股春风迅速吹进大陆大地。这些歌曲通过录音盒带从香港和台湾传入广州,随后悄然渗透到北京等大城市。年轻人尤其是充满活力的男女青年,成为接受这股新潮流的先锋。几乎在一夜之间,通俗歌曲进入千家万户,遍布城乡,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台湾著名歌手邓丽君的作品。
面对这股浪潮,许多传统歌唱家感到困惑甚至愤怒:如果唱歌也能像邓丽君那样简单,那么艺术院校的存在还有何意义?一场演出唱上两首歌就能成名,岂不让人质疑艺术的标准?这样下去,传统与创新的界限在哪里?优劣之分又如何界定?
当时,海政文工团的歌唱演员苏小明正深受这股通俗歌曲风潮的影响。1974年,苏小明进入海政文工团合唱队,除了常规的声乐训练,她还需要学习美声唱法。对她来说,练习美声是件头疼的事情,她常常练着练着就借故逃避。
后来,指导老师察觉了她的小动作,强迫她每天必须完成美声练习。苏小明坚决反驳:“我是直嗓子,唱不出那种拐弯抹角的美声,打死我也学不会。”
无奈之下,老师只能无声地叹息:“那就看你的造化了。”
回家后,苏小明的母亲也严厉批评了她,但她仍然坚持己见:“我不学美声,看看我能不能凭自己的风格成为歌星!”
母亲无可奈何,只好半开玩笑地说:“那你就等着出名吧!”
随着通俗歌曲的大量涌入大陆,苏小明很快成为邓丽君的忠实粉丝,购置了许多录音带,私下反复聆听和模仿。1980年春节前后,她用自己学唱的《酒干倘卖无》、《童年》、《乡间小路》等港台校园歌曲以及一些外国流行曲,在海军机关、直属部队和地方的多场演出中大放异彩,赢得观众热烈欢迎。
苏小明的才华迅速引起文工团领导的关注。1980年,北京《北京晚报》和其他单位计划举办“金秋音乐会”,邀请全军各大单位派代表参演。经过研究,海政文工团决定派苏小明代表参演。
文工团团长王建华认为,在如此重要的演出中,苏小明演唱外国和港台歌曲不太合适,他问她准备唱什么,苏小明列举了《红河谷》等几首曲目,但王建华都一一否决:“这些曲子连部队调演都不合适。这样,我找创作组给你量身写一首歌吧!”
于是,王建华委托创作组的马金星负责作词,刘诗召负责作曲。马金星接到任务时,已经有了《军港之夜》开头的几句歌词,但对后续发展毫无头绪。恰巧这次任务激发了他的灵感,他一边做饭一边构思,饭刚吃完,歌词也顺利完成。
曲作者刘诗召拿到歌词后,没有立即谱曲,而是跟随水兵出海远航,亲身体验海上生活。他刚上船不久就开始晕船,眼前海天一色,世界旋转不停。尽管水兵们也有类似反应,却依然坚忍不拔,纷纷来照顾刘诗召,这份团结和坚韧深深打动了他。
在真实感受了水兵们不易的海上生活后,刘诗召问道:“你们每次出海都是这样难受吗?”
一名水兵回答:“是啊,几乎每次出海都像生了一场病。虽然痛苦,但我们得忍耐。水兵这活儿,总得有人干啊,我们不干,谁干?”
另一人则说:“遇到大风大浪时,我们就想象自己坐电梯、乘飞机,甚至躺在摇篮里,这样分散注意力,晕船的痛苦才会减轻。”
这些话让刘诗召感触良多。那晚,他满怀情感,创作激情喷涌而出,迅速完成了曲谱。
9月底,“金秋新星音乐会”在北京体育馆隆重举行,苏小明的演唱成为全场亮点。她登台唱出第一句“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时,全场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仿佛大海在为她伴奏。她的声音轻松纯朴,像是在讲述军港的美丽夜景。整首歌被掌声多次打断,演出结束时,观众们不断呼喊她的名字,气氛热烈异常。
《军港之夜》诞生后,最初在海军内部传唱,不久便传播至全国各大军港和海岛,成为全民喜爱的流行歌曲。1980年,该曲还在全国优秀歌曲评选中获奖,苏小明也因此成为全国青年的偶像。
然而,这首歌引发的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批评苏小明的歌声咿咿呀呀,缺乏革命气势,认为这是“靡靡之音”;甚至有军队音乐权威在《人民音乐》杂志撰文强调,军歌应以反映部队生活为主,内容必须革命健康,《军港之夜》的调子不够高昂,军人应时刻保持警惕,怎么能唱战士睡觉呢?
海军内部对《军港之夜》的讨论尤为激烈。一部分人支持,认为歌曲受战士和群众欢迎,说明方向正确;但更多人质疑,认为掌声更多是情绪的发泄,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甚至有人主张,像苏小明这样的歌手不适合留在部队,应该被“处理”。
1980年底,这场争论在海军内部达到顶点,甚至波及基层部队。某海军基地的战士因在有线广播里无意播放了《军港之夜》,受到处分并被关禁闭。苏小明本人也被要求在重要演出中不得再唱这首歌,改唱《十送红军》。
此事传到当时住院的海军司令员叶飞耳中。叶飞1979年调入海军,曾任交通部长,领导规划过蛇口经济特区的建设。尽管年过六旬,叶飞思想开放。他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组织海政文工团举办一场文艺晚会,邀请海军和地方的老同志观摩,以征集意见。
晚会上,苏小明再次演唱《军港之夜》,她那柔美动人的歌声赢得全场雷鸣般掌声,观众高喊“苏小明,军港之夜”,情绪高涨。叶飞看到这一幕,心中有了答案。
晚会后,叶飞召集座谈会。军内老同志说:“《军港之夜》深受欢迎,是因为它真实表达了战士心声,激发了共鸣。”地方老同志补充:“战士和群众喜欢的歌曲,不该被禁唱,更不能污蔑为‘靡靡之音’。”
叶飞赞同大家观点,指示海政文工团多关心年轻歌手,让《军港之夜》唱遍万里海疆。
不久,叶飞在病房接见了海政文工团领导和苏小明,充分肯定她的演唱,鼓励说:“改革开放时代,文化工作也应开放创新。只要战士喜欢,部队和群众欢迎,文工团就应大胆演唱,不必过于拘泥。”
有了叶飞的支持,关于《军港之夜》的争议才得以平息。总政和海政文化部门经过专家评审,允许苏小明继续演出。此后,她长时间活跃于舞台,《军港之夜》成为她的招牌曲,也成了改革开放初期通俗歌曲的经典代表。许多年轻人正是听了这首歌,才自愿报名参军入海军。
北海舰队一名水兵,首次随护卫舰出海巡逻时,遇到狂风巨浪,战舰在波峰间剧烈颠簸,他当场吐了个黄水,回去后常戏谑地说:“军港的夜静悄悄?简直把人颠死了,全怪苏小明唱的那首歌害的,我才当上水兵!”
一次,苏小明到旅顺军港,恰巧那艘护卫舰驶入港湾,军舰一靠码头,她便登舰为官兵们献唱。水兵们穿着尚带海水的制服,将她围在中央,最后她干脆站上舰炮塔,为大家献唱那首期待已久的《军港之夜》。
歌声结束时,那位吐黄水的水兵握着她的手,含泪说:“是你的歌让我当了水兵,开始我怪你,现在看到你亲自来舰上唱歌,我哪怕吐出血也愿意远航!”
1985年,正值事业巅峰的苏小明远赴法国深造。临行前,她特地给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打电话辞行,叶飞勉励她学成归国,为祖国贡献更大力量。
1995年,苏小明回国后,转型投身影视,主演了《永不放弃》、《体育人家》和《汉武大帝》等电视剧。许多人对她放弃歌唱生涯感到不解,她总是微笑着说:“回到祖国怀抱,看到我们的战舰又将起航,我的心依然在这里。”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杠杆哪个平台最好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